马拉拉·优素福·扎伊:最年轻的诺贝尔获奖者

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创造或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,其中不乏各大排行榜上的流行歌星和在校学生。但有时候也会出现非常特别的纪录创造者。

图片版权所有 ©Reuters

返回名人堂

2014年,来自巴基斯坦年仅17岁的少女马拉拉•优素福•扎伊(Malala Yousafzai)成为了吉尼斯世界纪录【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】,同时她也是【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】。这项成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,但马拉拉获奖背后的故事更引人注目。

童年

1997年7月12日,马拉拉出生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普什图省的斯瓦特谷。在很小的时候,她的父母就想她灌输教育的重要价值。她父亲齐亚乌丁•优素福•扎伊是巴基斯坦的一名外交官,同时也是一名坚定的社会活动家,他建立了多所私立学校,同时还四处奔走为孩子们争取受教育的权利。

BBC乌尔都语网在探索该地区宗教原教旨主义盛行的原因,及分析其对当地人日常生活的影响时,突然想到可以让本地的一名女学生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相关博客。曾在BBC乌尔都语网担任编辑的米尔扎•瓦希德回忆说:“我们一直在详细报道斯瓦特地区的暴力冲突和政治问题,但我们并不太了解在塔利班统治下生活的普通民众。”按照她父亲的建议,马拉拉承担了这个角色,不过她使用了一个假名“Gul Makai”,乌尔都语意思是“矢车菊”。

2014年,马拉拉•优素福•扎伊在伦敦南岸中心举办的世界女性艺术节(WOW)上发言。

2009年1月3日,她撰写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BBC乌尔都语博客上,主题是在斯瓦特谷的军事行动,包括上百所女子学校被摧毁、自己就读的学校也被关闭等。

两个月后,马拉拉在3月12日发表了最后一篇博客。当时,她已经树立起了自己的公众形象。年底时,她接受了多家全国性报纸的采访,包括乌尔都语报——《Daily Aaj》以及加拿大《多伦多星报》等,她的真实身份也随之曝光。

2011年10月,南非大主教德斯蒙德•图图提名马拉拉为国际儿童和平奖的候选人。而在当年12月,她获得了巴基斯坦的全国青少年和平奖。

2015年的马拉拉 ©Simon Davis/DFID

敢于说真话的代价

马拉拉的活动并未打动强硬的原教旨主义者。有关她的死亡威胁经常出现在报纸、脸书上,甚至她的家门处。但她拒绝做出让步。这个决定几乎使她失去了生命。

2012年10月9日,马拉拉考试完回家时,一个蒙面枪手跳上了她乘坐的校车。在确认了她的身份后,朝他开枪射击,子弹穿透了马拉拉的头部,沿左眼一侧向下,穿透颈部,嵌在了她的肩膀上,差点伤到脊髓。不过子弹奇迹般地避开了她的左眼和大脑。但是还有另外两个女孩受伤。

马拉拉被空运到白沙瓦的一家军队医院,经过五小时的手术取出子弹,然后再被送到拉瓦尔品第的一家专业医院。全世界的医院都在为这个勇敢的女孩提供服务,10月15日,由巴基斯坦政府付费,将她转送到英国伯明翰的伊利莎白女王医院。

10月16日,她终于醒了过来。她的第一个念头是:“感谢真主,我还活着”,但她非常不适应新环境。她身处一个陌生的国家,周围人讲着陌生的语言,脖子上插着导管,左眼模模糊糊,左半边脸都是麻木的。

虽然她还躺在重症监护室,但马拉拉的故事已经传遍全球。从巴基斯坦总统阿西夫•阿里•扎尔达里,到美国总统巴拉克•奥巴马,都赞扬她的勇敢,并谴责袭击者。著名女影星安吉丽娜•朱莉向马拉拉基金会捐赠了20万美元,用于推动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。

回归

在“鬼门关”走过了一回之后,有些人可能会渴求平静的生活。但马拉拉•优素福•扎伊是个特例。

2013年7月12日,也就是马拉拉16岁生日那天,她在遭枪击后首次公开露面,在联合国发表了演讲,当时她身披一件贝娜齐尔•布托(巴基斯坦前总理,于2007年被暗杀)曾使用过的披巾。她在演讲过程中说道:

“亲爱的兄弟姐妹们,我不反对任何人。我也不是为了报仇而在这里演讲[…]我来到这里,是为了给所有孩子争取接受教育的权利。我希望[…]所有恐怖分子和极端分子的孩子也都能接受教育。”——马拉拉•优素福•扎伊,2013年7月12日在联合国发表的演讲